地质遗迹是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地质现象,是最重要、最珍贵的自然遗产之一。地质遗迹具有区域性、观赏性、不可再生性、地学属性、多样性等独有的资源属性和特点,对研究地质演化历史、环境变迁、生命起源和进化等都具有重要作用,是地质工作者开展地学研究的重要窗口。目前,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地质遗迹的保护。
西沙群岛位于我国南海西北部,海域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,是南海四大群岛之一。西沙群岛地质遗迹丰富、类型多样、保存较完好、地学内涵丰富、景观品位高,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。根据《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》(国土资源厅发〔2010〕89号)的地质遗迹类型划分标准,西沙群岛主要属于地貌景观大类,再细分一级,就包括岩石地貌、流水地貌、火山地貌和海蚀海积景观等四类。其中,岩石地貌类中主要为喀斯特地貌景观亚类,包括出露海面的珊瑚岛礁和分布在石岛上的根管石;流水地貌主要为流水侵蚀地貌亚类,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位于晋卿岛礁盘上的三沙永乐龙洞;火山地貌主要为火山熔岩地貌,仅位于东岛西南侧的高尖石岛的一处;海蚀海积景观包括海蚀景观和海积景观,前者主要为石岛上的海蚀崖、海蚀穴和海蚀沟槽等,后者主要为各处岛礁周围的海滩。西沙群岛的地质遗迹中,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地貌亚类的具体特点是什么?下面将一一为大家介绍。
1.岛礁
西沙群岛是南海诸岛中出露水面岛礁最多的群岛,有29座,具体又分为位于东北面的宣德群岛和位于西南面的永乐群岛,岛礁总面积约8km2。西沙群岛的岛礁主要是与生物礁形成演化有关的碳酸盐岩岛屿,它们有的露出海面、有的藏在水下,却均见证了西沙海域的地质历史,为研究整个南海的形成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地质记录。出露海面的珊瑚岛礁形态大小各异,水下的珊瑚礁盘向四周延伸数百米并随地形变化多端,在蔚蓝色大海的映衬下,形成了独特的珊瑚礁地貌和热带海岛风光,尤为壮观。
2.根管石
根管石是一种与植物生命活动有关的生物化学沉积作用的产物。西沙群岛年龄最大的石岛根管石地貌十分发育,其主要组成矿物为方解石,其形态为中间具有孔洞的近圆柱形,长短不一、粗细各异(图1)。根管石对植物生命活动、生物化学沉积作用、特殊环境下风成生物碎屑灰岩的成岩作用等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。对游客来说,由根管石形成的“小龙头”,形状独特,是一处极具吸引力的景观。
图1 石岛发育的根管石
3.永乐龙洞
永乐龙洞位于西沙群岛永乐环礁晋卿礁的礁盘上,是在珊瑚礁盘的浅水区域被海水覆盖的水下洞穴的开口,从空中俯视像一颗深蓝色的明珠,深邃神秘,引人遐想。永乐龙洞是世界上已知的洞深最大的海洋蓝洞(图2),探测深度达到了300.89米。洞的中央因水深超深而呈现深蓝色,这也是“蓝洞”名字的由来。永乐龙洞地质结构复杂,洞内各类地质信息丰富,对研究南海的古海洋学、古气候学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,对我国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海洋多学科综合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。
图2 三沙永乐龙洞(来源于网络)
4.高尖石岛
高尖石岛长20米,宽15米,远眺像一艘帆船,其位于水下的礁坪上活珊瑚生长繁盛,色彩斑斓,极具观赏价值。高尖石岛是西沙唯一露出海面的火山岛屿,也是唯一一座非珊瑚礁构成的岛屿,主要岩石类型是玄武岩质火山角砾岩。高尖石岛是第四纪更新世海底火山喷发作用产物(图3),对研究南海新生代火山活动具有重要科学价值。
图3 高尖石岛(来源于网络)
5.海蚀地貌
西沙群岛的自然岸线主要有基岩岸线、砾石岸线和砂质岸线三类。其中,基岩岸线受到海水的长期侵蚀冲击,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海蚀地貌。海蚀现象造就了形态各异的礁石,尤其石岛上的“鹰嘴崖”“老龙头”等处峭壁突起,险峻巍峨,崖下惊涛拍岸,蔚为壮观(图5)。西沙群岛形成海蚀地貌的基岩主要为第四纪生物砂岩,由于成岩较晚、固结强度不大、颗粒较松散,因此在成岩过程中保存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化石。这些化石是研究西沙群岛古地理、古气候和古生物条件的重要标本,对揭示西沙群岛形成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。
图4 石岛西侧发育的海蚀穴和东侧发育的海蚀沟槽
6. 海积地貌
岛礁四周的海滩属于典型的海积地貌,主要为砾石岸线和砂质岸线(图6)。砾石岸线包括珊瑚贝壳碎屑砾石岸线和海滩岩岸线,常以砾石堤、砾石滩的形式出现。而砂质岸线基本都是灰白色珊瑚、贝壳碎屑砂砾质岸线,分选较差,周围海水清澈见底,景色优美。
图5 全富岛砂质岸线和甘泉岛固结海滩岩
西沙群岛气候温暖,由于远离大陆,海水纯净无污染、空气清新,加之沙滩宽阔平坦、沙质洁净、柔和细软,非常吸引游客。在大家享受西沙群岛的优质旅游资源的同时,必须珍惜爱护当地地质遗迹,树立保护意识,让西沙群岛美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造福子孙后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