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动态

你的位置:杏鑫 > 最新动态 > 高产作家张恨水:一支笔养活3妻13子,鲁迅母亲是他的忠实粉丝

高产作家张恨水:一支笔养活3妻13子,鲁迅母亲是他的忠实粉丝

发布日期:2024-06-08 00:17    点击次数:98

如果要为民国时期的作家排一个富豪榜的话,张恨水无疑是稳居榜首的作家,作品产量之多,发行量之大,鲜有人可以与他比肩。

对于一个作家来说,高产是一件很难得的事,高产意味着可观的收入,而张恨水不仅稿费惊人,更是靠一支笔养活了3个妻子和13个子女。

张恨水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,在清末民初多元文化碰撞的年代,以才子佳人情爱故事为主线的鸳鸯蝴蝶派并不是先进文化的主流。

但是,这股偏于媚俗和消遣的文化思潮,却拥有着庞大的读者群,尤其是张恨水的小说,从高官贤达到平民百姓,几乎风靡了各个阶层。

而这样一个金牌作家,却未能将辉煌的人生进行到底,晚年落得个满目凄凉,这又是何故呢?

张恨水出生于江西广信一个习武世家,可是身体孱弱的他天生不是习武的材料,家人无奈,只得让他弃武从文。

说来也怪,生于武术之家的张恨水却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,年幼时大量的小说阅读为他埋下了文学创作的种子。

后来,由于家道中落,18岁的张恨水被迫辍学,不得不开始了谋生之路。

手无缚鸡之力的张恨水,干不了力气活,只得投靠在武汉报馆工作的叔叔,成为了武汉报馆的一名记者,从事采编和撰稿工作。

报馆微薄的收入,仅够勉强度日,辛苦谋生的张恨水,对眼下的生活意懒心灰,然而世事难料,这份鸡肋的工作反倒成为了他成功的基石。

在报馆的日子,张恨水的写作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,他的报道叙事客观、观点独到,一度成为报刊界抢手的人才。

首部作品的成功给了张恨水文学创作上极大的信心,此后接连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小说作品。

1920年,20岁的张恨水作为多家报刊的驻京记者来到北京。

在旁人看来,一人承接多家报刊的撰稿工作,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而这一切在张恨水看来,却并非难事。

来到北京后不久,有了稳定收入的张恨水,在未英胡同租下一座大宅院,开始了自己传奇般的小说创作历程。

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张恨水不仅能写,甚至可以同时创作多部小说,产量最高时,竟有七部小说在各大报刊同时连载,不可不谓传奇。

据说,每天傍晚,各大报社都有专人来到张恨水家中收稿,而张恨水则独自在书房笔走龙蛇,并且一蹴而就,从不修改。

当晚九点之前,张恨水必会交完所有的稿件,从不拖延,按照当时的稿件量,张恨水每日要写将近两万余字,产量之高令人咋舌。

在作品的内容上,张恨水也有了更多的思考,一改往日单纯的情爱描写

作品超高的发行量令张恨水的写作事业如日中天,也得到了很多名人志士的追捧。

陈寅恪、张学良、宋庆龄等都曾是张恨水的忠实粉丝,其中还包括著名作家鲁迅的母亲。

作为左翼联盟的一杆大旗,鲁迅对于鸳鸯蝴蝶派才子佳人、吴侬软语的风格很是抵触,认为这种通俗的男女情爱太过媚俗。

然而鲁迅的母亲却对张恨水的小说钟爱有加,每次张恨水有新作出版,她总会专门写信给鲁迅,嘱托他去书店买了寄回家。

每每接到母亲这样的来信,鲁迅都十分头疼,只得皱着眉头来到书店,匆匆买了便走。

为了担心书店的人误会,鲁迅每次都特意说明,这是给母亲买的,他自己是不会看的。

就这样,随着张恨水的名气越来越大,他的财富积累也迅速膨胀。

单是各大报刊连载的稿费收入,就高达到每月500大洋,已经超过了当时大名鼎鼎的北大教授胡适。

一个通俗小说作者的收入居然超过了北大新文化的领袖,怪不得鲁迅对鸳鸯蝴蝶派的作家一直耿耿于怀。

而报刊稿费的收入仅仅是冰山一角,为了获得张恨水小说的出版权,各大书局争相竞价,单部作品的版权费,竟高达一万多大洋。

收入方面的巨大提升,让张恨水的生活一下子奢侈起来,他一次性支付4000大洋购下大栅栏的一座七进的豪宅,家中装饰更是极尽奢华。

事实证明,并不是每个媚俗之人都是财迷心窍之辈,张恨水虽然有很多权贵粉丝,但是他一生从不向权贵献媚,始终坚守着文人的风骨。

作为无党派的名人志士,很多政客向张恨水抛出了橄榄枝,张学良更是三顾茅庐请他做官,却都被他婉言谢绝。

后来,张学良甚至派专人将聘书和礼物送到张恨水家中,但是张恨水仅仅收下了礼物,却拒绝接受聘书。

不仅如此,他还特意令家人备了回礼,令来人将聘书与回礼一并带回给张学良,并给了路费,不得不说张恨水做事的周到。

诚然,张恨水的每部作品中都充满了对郎才女貌、才子佳人的美好憧憬,对自己的爱情亦是有着美满的愿望。

然而,现实总是比理想骨感,张恨水的情感历程却不像小说中那般浪漫,他一生有过三段婚姻。

1912年,还在读书的张恨水,应母亲之命,媒妁之言,迎娶了第一位妻子徐文淑,而这次婚姻却在洞房花烛时,令他倍感侮辱。

在经媒人介绍后,对爱情满怀憧憬的张恨水曾偷偷跟到女方家暗中观察,见对方确是个眉目清秀的女子,便一口应下了母亲这桩婚事。

然而,女方家竟在结婚之日将新娘调包,让新娘的姐姐徐文淑顶替妹妹拜堂成亲,而这一切张恨水并不知情。

待礼成后,洞房花烛之时,张恨水才发现与自己拜堂成亲的,并非之前见到的女子,而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矮胖姑娘。

自觉遭受奇耻大辱的张恨水,结婚当晚便愤然离家出走。

尽管如此,也已无法改变婚姻的事实,在家人的百般劝说下,张恨水只得接受了这段不堪的婚姻。

婚后不久,张恨水便离家奔赴北京,对于他来说,离开徐文淑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拯救,此后很多年,他都未与妻子有过任何联系。

后来,张恨水飞黄腾达,经母亲多次写信催促,他才不甘心地将徐文淑和全家人接到北京。

而当徐文淑来到北京后,发现这座宅院中,竟早已有了女主人。

原来,初到北京的张恨水,虽然收入颇丰,但毕竟是只身一人来到异乡,婚姻生活的不圆满令他倍感孤独。

于是在朋友的建议下,张恨水来到北京一家收留流浪女子的习艺所,在缴纳了一笔赎金后,将一个眉目清秀的女孩带回了家。

这便是张恨水的第二位妻子——胡秋霞,而张恨水之所以选中胡秋霞,完全是出于对她身世的同情。

胡秋霞出身贫苦,自小被拐卖,几经辗转被北京一户人家买来做丫鬟,每天拳脚相向,胡秋霞实在无法忍受,便逃了出来。

对于胡秋霞来说,张恨水无疑是上天派来拯救她的人,从无家可归的丫鬟,变成著名作家的太太,无疑是飞上枝头变。

二人婚后,胡秋霞对丈夫照顾有加,张恨水倍感欣慰,第一次在北京体会到了家的温暖。

此时,正值张恨水的转型期,很多代表作皆是在胡秋霞的陪伴下诞生的,可以说,胡秋霞见证了张恨水走向创作巅峰的全部过程。

名声大噪后,张恨水的宅院常有文人政客慕名拜访,胡秋霞亦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,端庄典雅,举止大方,来访的客人都对她称赞不已。

在众多访客中,来头最大的莫过于蒋宋夫妇,初见胡秋霞的老蒋,也会尊称一声“张夫人”,可见彼时的胡秋霞在旁人眼中的地位。

后来,胡秋霞为张恨水生下一个女儿,一家三口的甜蜜生活令夫妻二人倍感幸福。

然而,随着张恨水全家老小搬到北京,生活一下变得嘈杂起来。

徐文淑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女人,平生愿望就是相夫教子、安然度日。

对于丈夫有外室的行为,徐文淑并未觉得有何不妥,与胡秋霞的相处也是和睦融洽。

胡秋霞早产,徐文淑不仅亲自在床边照顾,更是对她的孩子疼爱有加,对此,胡秋霞发自心底的感激。

为了满足一大家人的生活,张恨水斥重金买下七进豪宅,家里佣人也开始多了起来,生活成本陡然增高。

随着家庭开支的增大,张恨水也变得越发忙碌,待在书房的时间越来越久,与胡秋霞独处的时间,也比之前少了很多。

看到儿子与胡秋霞夫妻恩爱,张母心中悲喜交加,徐文淑毕竟是自己主张娶进门的正室,如今二房都有一双儿女,更显得她孤苦伶仃。

出于对徐文淑的同情,张母私下找到儿子,希望他和徐文淑也能有一个孩子,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,张恨水对徐文淑的态度也有所改观。

对于当年拜堂调包的事,张恨水也早已释怀,后来,他开始有意无意在徐文淑的房中过夜。

对于丈夫与徐文淑的亲近,胡秋霞并未多说什么,女人何苦为难女人,何况徐文淑待自己亲如姐妹,而对徐文淑的遭遇,她亦是同情的。

然而,命运向来就不是公平的,徐文淑接连生了两个儿子,却都不幸夭折,此后她便把胡秋霞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,真正活成了一家人。

随着新文化新思想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,对于自由恋爱的渴望开始充斥在进步人士的脑中,张恨水也不例外。

回想起自己过往的婚姻,一次是封建包办,一次是出于同情。

虽然张恨水的作品中充斥着无数美好的爱情,但他从未感受过那怦然心动的感觉,这莫不是一个巨大的讽刺。

直到张恨水遇见他的第三位妻子,才满足了他对爱情的一切美好渴望。

1931年4月,北平春明女中举办赈灾义演,张恨水作为公众人物受邀出演舞台剧,与其搭戏的便是春明女中的高中生周南。

36岁的张恨水第一次见到16岁的周南,便被那清秀脱俗的气质深深地吸引,而周南亦是张恨水的忠实粉丝。

四目相对的一瞬间,两人都深深陷入对方的眼睛里,如果这世上真有一见钟情的话,想必就是如此吧。

他们有着太多的共同点,对文学的理解,对生活的情趣,对情感的坚持,让他们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。

面对这份可遇不可求的爱情,张恨水倍加珍惜,更是坦诚地将自己已有两房家室的状况告诉了周南,并且言明出于责任,不能将她们抛弃。

周南听后,不但没有在意,反而对张恨水更加爱慕,直言自己找到了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。

就这样,周南在家人的一片反对声中,毅然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张恨水。

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,没有为张恨水留下一儿半女的徐文淑,自觉有愧,对于周南的到来依旧是默然接受的态度。

而胡秋霞却有足够的底气捍卫自己的家庭,得知张恨水与周南结婚的消息后,不仅大发雷霆,还跑到周南的家中大闹了一场。

迫不得已,张恨水只得在外面租了一套公寓,搬出宅院,与周南单过了起来。

对于张恨水来说,自己的前半生都在为责任而生活,周南的出现才让他真正体会到夫妻之间如胶似漆的爱情。

此时,二人的生活甜蜜得像一块奶油蛋糕,远远看着都能闻到幸福的味道,他们一起读书、一起培育花草、一起唱昆曲,好不快活。

不久后,周南便为张恨水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,为了不打扰周南休息,张恨水每晚左手抱着孩子右手写作,即便如此,他也觉得幸福。

对于大宅院里的一大家人,张恨水也时常回去探望,每月给予大笔的生活费用,虽说少了丈夫的陪伴,徐文淑与胡秋霞却也衣食无忧。

胡秋霞与周南先后为张恨水生下13个孩子,全家的生活开销全都是靠张恨水的稿费维持,令人不得不感叹张恨水写作实力的惊人。

然而好景不长,1937年,抗战全面打响,也打破了一家人看似平静的生活。

出于强烈的爱国热情,张恨水将全家老小一同送回安徽老家后,只身一人前往重庆创办抗日报刊。

但很快,周南无法割舍对丈夫的思念,带着孩子一路辗转来到重庆,在社会巨大动荡之时,此举不可谓不勇敢。

战争令张恨水的生活水平一落千丈,在重庆的生活也愈加艰难,而周南却从无怨言,只要能和丈夫在一起,她就满足了。

周南陪着张恨水熬过了12年艰难的岁月,直到新中国成立,全家人才见到了生活的曙光。

然而,没有人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来,1949年,时任文化部顾问的张恨水,突发脑溢血,全家人不得不变卖房产为张恨水治病。

此后,张恨水在三位太太的照顾下,病情有了好转,而因脑溢血的后遗症,他的手已无法握笔,脑力也大不如前,不得不停止了写作。

失去经济来源的一家人,只得依靠变卖房产的余款勉强度日,此时命运却又和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:周南被查出乳腺癌。

张恨水虽变卖家财全力为周南治疗,但三年后,周南依旧离开了人世。

周南离世后,张恨水悲痛欲绝,每日在周南的墓前借酒浇愁,身体每况愈下,因脑溢血复发,走完了他72年的戏剧人生。

纵观张恨水的一生,可谓大起大落,动荡的时代造就了鸳鸯蝴蝶派,也成就了张恨水,他的财富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和才华。

同时,因为谋生手段的单一,离开写作的他,变得穷困潦倒。

张恨水一生三次婚姻带给他的伤痛远大于快乐,即便这样,他亦没有抛弃任何一个妻子。

周南的女儿张政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:“父亲离世时,手中攥着母亲的照片,眼角流下了一行泪水。”

是辛酸,不甘,还是对这命运的耿耿于怀,如今已无人知晓。

那行泪水早已渗入时光的骨髓,融入了鸳鸯蝴蝶如梦幻般的血液中。

也许每个人的命运早就写在了小说的扉页上,就像他使用了一生的笔名那般:“胭脂泪,相留醉,几时重?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。”